 |
73卷2期 卷頭語
卷頭語
林 偉 盛
李進億〈從《臺灣民報》與《臺灣新民報》觀察日治時期臺籍知識菁英對官方水利事業之針砭(1923-1932)〉,主要利用《臺灣民報》以及昭和7年(1932)《臺灣新民報》日刊化以前的言論,考察日本官方在臺灣的水利事業。該兩刊物為基層民眾發聲,以大眾利益為準則,批判臺灣總督府的水利政策。1932年日刊化以後,官方主導,言論受到總督府限制,不足再做為臺灣菁英言論代表。
作者蒐集兩刊物中相關水利事業報導,分農田水利、公共給水與排污、河川至河川治理三部分討論。作者認為日治時代臺灣的官方水利事業雖奠定了近代經濟發展的基礎,成就可觀。但是,水利資源獨厚日資會社以及紳商,對一般農民並不重視。這些言論對水利問題的癥結點提出建言、為升斗小民發聲,透過輿論對官方施壓,並呼籲官方妥善施政、解決民怨。
任育德〈劉明修與臺灣歷史記憶的形塑──以「苦難」的書寫為中心〉,作者將劉明修放入海外臺灣人歷史寫作脈絡進行分析,進行海外臺灣人相關研究成果的討論。
作者借用法國學者勒南(Ernest Renan)的論點:共同分享過去的「苦難」以及現在的「光榮」得以凝聚人心,塑造集體認同的論點,說明劉明修的觀察角度的普遍性。作者比對王育德提到的誠實面對「歷史的不堪面」才會記取教訓,為臺灣理想找到正確方向。劉明修則說明透過研究屈辱的殖民地歷史,理解殖民統治的本質,藉以產生自覺意識。臺灣史就是一部外來統治史,外來殖民政權壓迫臺灣住民以及臺灣住民反抗的歷史。這與廖文義、王育德、史明等書寫是一貫相通的。
陳玄博〈自由之異?──《自由時代》系列週刊中之「憲法」論述〉提到該雜誌對憲法的論述,是由中華民國憲法的實踐到制訂新憲法的變遷,並非一成不變的。1988年12月10日鄭南榕在《自由時代》刊載了許世楷的《臺灣共和國憲法草案》,事後他被以叛亂罪起訴,這是鄭南榕覺得中華民國憲法與臺灣獨立是相互矛盾的,而改變思想。
《自由時代》中對於憲法的討論,在1987年以前大多仍將焦點放在《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下進行體制內的論述。認為有問題的並不是這套憲法本身,而是國民黨透過《戒嚴令》、《臨時條款》等蹂躪憲法的法律,箝制了人民的權利與自由。所以,鄭南榕主張:「我們要求得到中華民國憲法上載明的人民的自由,百分之百不打折扣的自由權利」仍是要求體制內的改革。
1987年4月18日鄭南榕於金華國中的反國安法演講中,公開主張「臺灣獨立」,為臺獨議題在島內的公開化揭開序幕,至雜誌社於1989年11月11日結束營運為止。雖然《自由時代》雜誌確立臺獨立場,但尚未完全導向制定新憲法。其論述是由中華民國憲法體制內改革逐漸轉向為新憲法的制訂。漸漸認識臺灣獨立與《中國民國憲法》的矛盾,否定了回歸《中華民國憲法》的可行性,而正式轉向全面支持制訂一套「新憲法」。
〈高成炎先生訪問紀錄〉是延續上一期,由高成炎回臺的加簽,芝加哥領事館不發,無法回臺,後來任職NASA談起。文中也提到其他留學生護照被刁難而無法回臺。本文同時提供許多留學生辦的地下刊物情形。高成炎在1990年代回臺灣,投入環保運動,並成立綠黨。直到2000年以後淡出社會運動,專心從事學術工作。
兩篇史料介紹,其一是黃耀明〈電氣治療在臺灣(1930-1970年代)〉是由史料介紹臺灣的電氣治療。臺灣的電氣治療在日本時代就存在,由醫師、按摩師、針灸師執業。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因1975年實施新醫師法,日本時代的按摩師不再屬於醫療體系人員、針灸師行業也被終結。針灸治療只能由醫師提供。
其二是王孟亮〈王世慶與武雅士、黃介山的往來文書補遺〉,以王世慶家計簿補充《風物》72卷1期所載王世慶與武雅士的書信內容。武雅士及其學生早年曾在三峽、海山長期從事田野調查,透過王世慶的協助,認識當地許多人。1976年板橋溪洲沙崙的上帝公廟重建,武雅士請王世慶轉贈捐款100美元,顯見武雅士與王世慶和地方人事關係密切。這項援助被記載於王世慶的家計簿,這種家計簿也算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史料。
侯坤宏〈大願法師與慈光山人乘寺〉介紹本山位於埔里的慈光山人乘寺。人乘寺住持大願法師為了蒐集相關寺院及僧人遺跡,二十多年來行走中國各地之佛教道場,並加以記錄。在蒐集史料上極為努力,富有歷史學者勤於考證的精神。
|
 |
 |
會員登入 / 專區 |
 | 系統公告 |
臺灣風物叢書清倉大贈送 《臺灣風物雜誌》除了期刊外,也出版叢書喔!這次將以捐贈的方式,將書本送給惜書的您,希望讓每本充滿研究記憶的刊物,持續散發其能量、充實更多擁有者的心靈與智識。
詳情請上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站(http://www.twcenter.org.tw/)
或電洽:02-2965-8009 莊先生
或e-mail:pen.yuan.lim@gmail.com
本系統採會員點數預付制,您必須先購買TwCenter點數才能使用全文檢索及下載全文影像檔。
|
 |
徵稿啟事 |
《臺灣風物》歡迎有關台灣歷史文化之論著、譯述、史料評介、史蹟民俗介紹、田野紀錄、書評及文化活動報導等之稿件投稿。……….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