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_picl header_pic header_pic02
logo
header_picl
71卷4期 卷頭語
卷頭語 林 偉 盛   〈晚清臺灣新撫墾政策的推動與轉折──林朝棟與胡傳(1885-1895)〉是黃富三教授解讀霧峰林家資料,並經過實際田野考察的力作。劉銘傳新政時期開山撫番政策優先執行,與霧峰林家家族利益攸關。林朝棟扮演重要角色,發動數次剿番的軍事行動。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受到侵犯,引發一連串反亂;該文同時也討論邵友濂接任巡撫之後,認為開山撫番政策,維護土豪富商開發茶園、保護腦寮,引起更多番亂。邵友濂指派胡傳巡視全臺營務,負責檢討劉銘傳的新政,並終止劉銘傳開山撫番的政策。   清末臺灣新政的論述往往陷於資料,不夠深入。或者只重視劉銘傳新政的推行,對劉銘傳後新政著墨甚少。黃教授細膩解讀霧峰林家書信集,並以劉銘傳與邵友濂、林朝棟與胡傳兩個中心來討論清末新政的推動與修正,為此段歷史提出新的視野。 蔡承豪〈海難救助與地方掌握──嘉慶15年臺灣東海岸的琉球船難事件〉,乾隆年間,清國對於國際船難已經有制度性的處理方針,即先由管轄的衙門處理,再護送到福州省城。然後再由省城遣歸本國。經費上動用存公銀兩,賞給衣裳,修理舟楫,並將貨物查還,遣歸本國。   嘉慶15年(1810)臺灣東部四浮鑾的海難,是開港通商前臺灣東部大型船難。船上42人,有23人病故,2人意外死亡,只有13人在嘉慶17年返國,共歷時一年半。難民依照章程,送到地方政府,再送到府城,府城送到福州,再遣返。其間的花費由地方政府負責。處理方式應由鳳山縣派差役配合通事前往調查。,但該縣卻以四浮鑾屬於彰淡界管,難以往查來推諉。當時正是噶瑪蘭設廳時期,後由噶瑪蘭巡檢派差役僱船前往調查,結果查無其他船難者留在該地。作者認為官方處理後山海難有固定模式,然而官方會以行政不同的方式,推辭調查責任。   王志淵〈誰來轟炸我們?解嚴後臺灣空襲記憶的再造〉,戰後國民黨政府統治臺灣,帶來對日抗戰的戰爭記憶,這種記憶成為主流框架。官方以對抗日機轟炸的重慶精神來教育戰後世代,統治者移植「對日抗戰記憶」讓戰後世代無法瞭解臺灣本土發生的盟軍爆擊(空襲)經驗。   島內解嚴與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脫內戰化後,中華民國朝向「臺灣化」邁進。在這股趨勢下,「對日抗戰」不再是社會中唯一論述之戰爭記憶,執政者不得不開始在公領域中論述臺灣自身的戰爭記憶。解嚴後,本土化受到重視,日治時期臺灣人太平洋戰爭的記憶逐漸浮現,「對日抗戰記憶」不再成為社會中唯一的戰爭框架。2005年民進黨政府在「二次大戰結束60週年」舉辦空襲展覽時,首度於官方領域中展覽盟軍空襲史料。   2008年國民黨執政之後,加強抗日戰爭的宣傳與展示,使延續中華民國歷史的「對日抗戰」與臺灣本土的「太平洋戰爭」兩種史觀相互拉扯。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爆發,對臺灣社會各個層面產生深遠的影響,以臺灣主體意識為主的民間團體,開始由下而上推行過去遭到忽略的本土歷史紀念活動。獨派政治團體舉辦「531轟趴總統府」,悼念遭盟軍炸死的罹難者。岡山長老教會舉辦「岡山大空襲70週年紀念會」,邀請臺籍老兵談戰爭記憶。執政的國民黨政府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為主題,舉辦許多紀念活動,繼續強調抗日經驗。 對於兩種矛盾的戰爭記憶間如何達成諒解,如何紀念本土空襲死難者讓逝者安息,向社會說明和平重要性,有待未來解決。   鄭梓,〈認同的流轉──林梵詩文中的認同議題〉。由相知甚深的鄭梓來寫林梵(林瑞明),此篇文章除了理性之外,還有豐富的感性。受國民黨教育的世代,經過刺激或是解嚴,認同經常會流轉。 鄭梓用幾個作者鄭鴻生、蕭阿勤的討論來分析林梵的認同轉變。然後,利用《奔流:林瑞明教授訪問錄》以及林梵與鄭牧心(作者鄭梓)的書信,分析林梵的認同思想的流動。林梵少年時期傾向「紅色的社會主義理想」,青年時期認知臺灣與中國的不同,思考解決臺灣議題。但是,當時沒有臺獨的概念,因為沒有機緣遇到談臺獨的人。1979年美麗島事件,讓他澈底回歸臺灣的民眾、臺灣的土地。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讓他斷絕對紅色中國的幻想。   臺灣有許多設校超過一百年的學校,這些學校內有些就收藏有珍貴的臺灣史料。本期所介紹的珍貴史料是2020年臺中市清水區大楊國小一百週年校慶所展出的《清水鄉土誌》。該鄉土誌大約完成於1932年,可能是大楊公學校老師所編寫。本書屬於手稿本,以前並未出版,可能是孤本。   1930年代日本鄉土教育浪潮湧起,也影響到臺灣。總督府害怕鄉土教育會激發臺灣人對鄉土的愛,並不積極。但是地方各州則希望出版鄉土教材,鼓勵「愛鄉心」,進而激發「愛國心」。雖然時有刻意迎合統治者的心態,但所介紹的是臺灣人,所談的也是臺灣鄉土,仍然有助於地方知識的建構,增進臺灣主體意識。
btn_icon01 會員登入 / 專區
帳號:
密碼:
加入會員忘記密碼
btn_icon01系統公告
  • 臺灣風物叢書清倉大贈送
    《臺灣風物雜誌》除了期刊外,也出版叢書喔!這次將以捐贈的方式,將書本送給惜書的您,希望讓每本充滿研究記憶的刊物,持續散發其能量、充實更多擁有者的心靈與智識。 詳情請上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站(http://www.twcenter.org.tw/) 或電洽:02-2965-8009 莊先生 或e-mail:pen.yuan.lim@gmail.com

  • 本系統採會員點數預付制,您必須先購買TwCenter點數才能使用全文檢索及下載全文影像檔。

  • btn_icon01 徵稿啟事
    《臺灣風物》歡迎有關台灣歷史文化之論著、譯述、史料評介、史蹟民俗介紹、田野紀錄、書評及文化活動報導等之稿件投稿。……….more

    服務條款使用說明訂購方式扣點原則版權聲明

    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版權所有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10488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5號11樓
    電話:02-27122836 傳真:02-27174593 客服信箱:service@mail.twcenter.org.tw
    spacer
    header_pi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