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_picl header_pic header_pic02
logo
header_picl
64卷4期 卷頭語
卷頭語 詹 素 娟 2014年初秋,是台灣史學界咸感哀傷的季節。 先是曹永和院士在臥床一段時間後,於9月12日病逝三軍總醫院。不足一月,竟傳來張炎憲教授在美國費城採訪口述歷史途中、因心肌梗塞緊急送醫的惡耗,並在經過數日苦撐後,於10月3日不治去世。而時隔幾天,陳奇祿院士也在10月6日仙逝於台大醫院。前輩耆宿,在短時間內相繼西行,讓學界同仁強烈感受到生命脆弱、世代更替的無常與沉重,也更意識到先行者已經完成此生美好,而後來者必須肩負傳承的使命。 作為人類學者的陳奇祿院士,歷史學者的曹永和院士、張炎憲教授,都是所屬學門的領航人,三人曾經光照影響的學術單位、門生故舊,無一不在籌辦追思紀念的活動與書寫,以彰顯他們在學術系譜甚或台灣主體建立工程的地位與意義。而對長期受到林本源基金會贊助支持的本刊來說,陳奇祿院士、張炎憲教授既是基金會資深董事,向來與本刊的發展延續有密切關係;1986年起接編本刊的張炎憲教授,迄今28年一直堅守主編崗位,更是本刊的靈魂人物。因此,儘管時間有限,我們除了接手完成64卷的最後一期外,也製作了以「《台灣風物》人與事」為核心的「追思專輯」,以表達無盡懷想。 專輯中的「追思文」,有林本源基金會黃富三董事撰述的〈永懷恩師陳奇祿院士〉一文,及本刊執行編輯陳美蓉女士的〈側記恩師張炎憲教授及他主編《台灣風物》的年代〉專文。黃富三董事是陳奇祿院士的學生,文中娓娓道出陳院士主編《公論報》「台灣風土」、主持「台灣研究研討會」、推動《台灣風物》編務的事功,推崇陳院士「對推動台灣研究的貢獻罕有其比,是促成台灣史學術化的大功臣」,亦自述「個人走上台灣史之過程中,他是最重要的提攜者之一」;緬懷之情,溢於言表。陳美蓉女士也是張炎憲教授生徒,自1998年擔任本刊執行編輯起,向來在幕後默默耕耘;這次奉張師母之命,寫下張教授經營《台灣風物》的理念、過程與實務,感恩思念,讀來令人疼惜。為配合二文,本刊重新刊出陳奇祿院士1991年11月24日的〈四十年來的台灣研究〉演講全文(原刊於1992年《台灣風物》42卷2期),以增進讀者對陳院士的瞭解;而張炎憲教授1984年初識、1985年親訪曹永和院士的〈孜孜不倦的學者:曹永和先生〉一文(原刊於1985年《史聯雜誌》第7期),除彰顯台灣史研究先輩相互珍惜提攜的溫情,也表示本刊對曹院士的懷念。同時,亦搭配刊出陳奇祿院士、張炎憲教授的簡要年表,供讀者參考。 曹永和院士、張炎憲教授於1984年先後受聘進入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改名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有長年同僚與師友的情誼。昔日同仁麥朝成院士與朱德蘭研究員,遂於2014年12月2日假中研院該中心舉辦「曹永和院士與張炎憲教授追思會」,與會者包括中研院各所同事與門生故舊,眾聚一堂,默哀座談,向兩位表達追思心意,本期亦特此報導。 本期刊出的學術專文,一是薛化元教授的〈日治時期台灣殖民經濟發展解釋架構的一個考察:以「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為中心(1895-1945)〉,二是沈佳姍博士的〈日本統治時期台灣腦炎防疫及其病名之確立〉。 薛教授針對周憲文、張宗漢等臺灣經濟史前輩學者「日治時期受到台灣經濟結構──『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影響,台灣的工業需到1931年後因軍事需要的配合才得以真正展開」的說法,藉由總督府投入農業、工業生產的資本額,農業、工業生產值及工業基礎建設等數據的變化,尤其指出「農村工業與零細工業在1920年代已蓬勃發展的事實」,試圖提出更具歷史脈絡、更多元的修正看法,值得我們換個角度來重新思考。沈博士則強調:台灣醫學史對1950年代前的腦炎類傳染性疾病,較少研究與關注;因此,她在這次的研究討論中,經由日治時代台灣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腦炎疫情、防疫措施的應用與擴大,及流病接種、腦炎接種等詞彙的出現頻率與交疊,並配合台日醫界的認知與血清疫苗製品種類、販賣量等,更為細緻的分析討論日治時期台灣腦炎防疫工程與病名確立的歷史。兩文或舊題新論、或開闢議題,都值得學界同仁參酌。 本期的編輯作業,早在張炎憲主編出國前,即已排定進行;儘管張主編猝逝,但本期能順利完成,可說立足於張主編平日的準備基礎上;因此,本刊編輯委員會一致決議64卷4期主編還是掛名張炎憲教授,並由筆者代寫「卷頭語」,以對張主編28年來對《台灣風物》鞠躬盡瘁、堅持到底的精神,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btn_icon01 會員登入 / 專區
帳號:
密碼:
加入會員忘記密碼
btn_icon01系統公告
  • 臺灣風物叢書清倉大贈送
    《臺灣風物雜誌》除了期刊外,也出版叢書喔!這次將以捐贈的方式,將書本送給惜書的您,希望讓每本充滿研究記憶的刊物,持續散發其能量、充實更多擁有者的心靈與智識。 詳情請上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站(http://www.twcenter.org.tw/) 或電洽:02-2965-8009 廖先生 或e-mail:pen.yuan.lim@gmail.com

  • 本系統採會員點數預付制,您必須先購買TwCenter點數才能使用全文檢索及下載全文影像檔。

  • btn_icon01 徵稿啟事
    《臺灣風物》歡迎有關台灣歷史文化之論著、譯述、史料評介、史蹟民俗介紹、田野紀錄、書評及文化活動報導等之稿件投稿。……….more

    服務條款使用說明訂購方式扣點原則版權聲明

    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版權所有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10488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5號11樓
    電話:02-27122836 傳真:02-27174593 客服信箱:service@mail.twcenter.org.tw
    spacer
    header_pi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