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_picl header_pic header_pic02
logo
header_picl
62卷4期 卷頭語
  這期《台灣風物》共收錄四篇論文,其中三篇集中在日治時期,一篇則是探討台灣喪葬禮俗的電影作品。如綜合觀察,則這些論文都在探討外來文化與台灣文化接觸後所產生的融合與衝突問題,以及統治者的強制所引起台灣人反抗與對應的問題。時時被迫接受外來文化和外來統治者是台灣史的特色,也是台灣人常面對的挑戰。   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之後,台灣各地青年紛紛成立青年會,推動草根運動,草屯的炎峰青年會即是其中一例。炎峰青年會成立於1924年10月,是由草屯世家洪元煌及李春哮等組成。洪元煌是台灣文化協會理事,與霧峰林獻堂交情甚深。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後,洪元煌轉而支持台灣民眾黨以及日後成立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因此炎峰青年會幾乎是這些運動組織的地方支部,直到1934年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中止為止。   陳文松的論文說明:由於炎峰青年會的領導人物多是草屯地區的重要人士,具備現代化思想,又有全台運動的經驗,因此能爭取庄民參與庄政的權益。成立之初與庄長渥美寬藏之間尚能相互包容,但自1927年,洪元煌等投入台灣民眾黨,積極從事保護農民權益運動後,渥美庄長對青年團,改採不友善、排斥的態度。兩者之間的對立衝突也就日漸浮上抬面,比如庄政自治、水圳建設、糖業壟斷和業佃問題等都引起雙方的辯駁對立。炎峰青年團在草屯地區的奮鬥,堪稱是1920年代政治社會運動中「最有力量的精銳部隊」,表現出台灣人在殖民統治下追求地方自治的精神。   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一方面接受日本教育,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則透過日本,學習到西洋文化。台灣人穿著洋服的習慣養成就是一例。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力行「文明開化」政策,鼓勵日本人穿著西式服裝。領有台灣之後,也將此政策導入台灣,首先是實施官員穿著洋式制服,規定軍人、警察、文官的制服樣式,以樹立威儀,接著在衛生、健康和簡單合理化的觀念下,學生制服和婦女服裝也漸漸改為洋服。   王慧瑜在論文中指出:日本領台之初,日本人仍以和服為主,台灣人則穿著傳統服裝,但經過二十多年之後,大稻埕的洋服店從零家(1922),增加到25家(1932)。大稻埕屬於台灣人居住的地區,由洋服店的數字,就可推知台灣人也漸改穿洋服了。穿著習慣的改變除了日本政府的勸導外,穿洋服具有現代性和進步性也符合衛生,是令人易於接受的原因。   張維正以台灣人採用「神前結婚」,分析外來文化的挪用與轉化問題。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採取「國家神道」的政策,結合西方基督教結婚儀式和日本傳統文化精神,制定「神前結婚」的儀式,不只比日本傳統結婚儀式簡便,更具有神聖性和近代性,因此漸漸被日本民眾接受。   日本領台之後,日本政府也推廣「神前結婚」。據《台灣神社略誌》的記載,1907年在台日本人首次舉行神前結婚,台灣人則在1917年首次舉行;至1934年日本人計有3,601對在神前結婚,台灣人僅有93對。而且採取神前結婚的台灣人多是受過新式教育、較能接受日本文化、與統治者關係良好者,或者是視此為文明進步的象徵,欲藉此實行風俗改良的改革者。   1930年代之後,由於日本積極備戰,台灣總督府力行皇民化運動。1934年實施「一街庄一社」的政策,強力推行「敬神尊皇」的皇國精神。1937年之後,成立國民精神總動員,1941年組織「皇民奉公會」,強制參拜神社,推廣「神前結婚」。自1895年至1934年40年之間日本政府才建立25座神社,但自1934年至1945年,台灣各地興建43座神社,這是日本積極推動同化政策的表現,在此強制政策下,舉行神前結婚的台灣人也有增加的趨向,據1941年的統計,台灣人有549對,日本人有1,556對,但與該年台灣人計有43,000對結婚比較,神前結婚者仍居極少數。   神前結婚若與前述台灣人接受洋服比較,則洋式穿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習慣,神前結婚則成為往日歷史。據此可知,外來文化的導入,必須與當地文化相結合,融入民眾生活中,才能轉化成為新的文化,傳承下去。   簡小雅將電影《父後七日》分成三階段觀察台灣人的喪葬儀式,而認為喪禮的主要目的是將鬼魂送入陰間,以確保活人生存的安寧。電影的戲謔手法,讓觀眾在荒謬的笑聲中,激起對傳統喪葬儀式的反思,雖有其用意,卻缺乏深入探討民俗禮儀與社會、人際的關係。台灣從農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中,喪葬儀式已漸漸簡化和商業化,失去傳統社會大家庭的秩序與鄉村社會的人際關係。站在當今的台灣社會,到底是要採取怎樣的態度,才能規範出較好的方式,實在非三言兩語能夠道盡。因喪葬禮俗與該社會的宗教、信仰、習俗關係密切,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若與「神前結婚」相較,則顯示不適合台灣社會者終究無法生根發展的道理。台灣的喪葬儀式能持續至今,兼揉傳統與現代之風,是因台灣人能接受這樣的方式。   閱讀這四篇論文之後,再讀林莊生〈日治時代台灣的政治運動〉,會發現事情之成功與否,與當代人物的作為息息相關。有怎樣的時代就會產生怎樣的人物,但引領風騷的人物需要跨越時代,引導時代的改變。台灣需要這樣的人物,才能走出被統治的命運。
btn_icon01 會員登入 / 專區
帳號:
密碼:
加入會員忘記密碼
btn_icon01系統公告
  • 臺灣風物叢書清倉大贈送
    《臺灣風物雜誌》除了期刊外,也出版叢書喔!這次將以捐贈的方式,將書本送給惜書的您,希望讓每本充滿研究記憶的刊物,持續散發其能量、充實更多擁有者的心靈與智識。 詳情請上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站(http://www.twcenter.org.tw/) 或電洽:02-2965-8009 莊先生 或e-mail:pen.yuan.lim@gmail.com

  • 本系統採會員點數預付制,您必須先購買TwCenter點數才能使用全文檢索及下載全文影像檔。

  • btn_icon01 徵稿啟事
    《臺灣風物》歡迎有關台灣歷史文化之論著、譯述、史料評介、史蹟民俗介紹、田野紀錄、書評及文化活動報導等之稿件投稿。……….more

    服務條款使用說明訂購方式扣點原則版權聲明

    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版權所有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10488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5號11樓
    電話:02-27122836 傳真:02-27174593 客服信箱:service@mail.twcenter.org.tw
    spacer
    header_pi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