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5卷3期 卷頭語
卷頭語
翁 佳 音
本期延遲出刊,祈請各位讀者寬諒。以下,簡要說明本期收錄文章特點。
本期論文共四篇,各篇皆經審查人嚴格審評後,作者費心神再調整後的架構清楚、行文流暢之有見解之文,四篇涵蓋民俗、農業科技,以及國民運動觀眾心理、產業地理學等範疇之論文,分別是:王璟〈他者的觀察——片岡巖《臺灣風俗誌》對臺灣良風陋俗的記述〉、蔡承豪〈移植與定著——沖繩地區稻作改良的「臺灣品種」運用〉,以及江杰龍〈戰後初期臺灣棒球史再探——以臺日交流賽為例(1953-1968)〉、吳育臻〈阿里山鄉樂野村的產業變遷與鄒族生計——以地點、位置與原漢關係為中心〉。
王璟以日本時代片岡巖《臺灣風俗誌》為研究對象,同時也比較翻譯時各版本的差別,探究片岡氏對臺灣善良風俗與陋俗文化的描述,雖其立意有矯風易俗的打算,或雖在民俗考察研究上稍欠分析民俗現象的社會因素,但由該書的紀錄,今日的我們可藉此認識百年前,或所謂傳統的臺灣風俗習慣。除此之外,我們亦可從當時日本人的「他者觀察」,明瞭殖民者的民俗論點,進而理解文化差異下研究者的不同視野。
蔡承豪應用豐富一手史料,包括日本、沖繩地區,以及台灣等三地專書、試驗報告、農事報導等等,並運用口述回憶等資料,討論沖繩自日本時代至戰後1960年代稻作改良過程中,引介「臺灣品種」與耕作模式,從而影響了沖繩農事結構與飲食。本篇可謂是臺灣稻米品種及種植技術向海外移植的探討,是一篇有趣可讀性甚高的論文。
江杰龍則另採研究角度,主視角分析臺灣棒球觀眾(或球迷、fans)的心態,亦討論「戰績」、「觀眾數量」、「票價與生活消費」等層面,藉以凸顯1953-1968年在臺灣棒球發展史的意義,讓我們再審視棒球如何作為一種群體認同與社會情緒的載體。
至於吳育臻之文,以產業地理學兼及歷史角度探討阿里山鄉鄒族住民為主的樂野村,從採行漁獵游耕的傳統生計活動時期始,其聚落選擇即受到「地點」特性的支配。自清代以來,因外力進入與對外交流的需要,不同時代的「位置」變遷,成為影響樂野村生計活動的重要地理因素。在此背景下,1982年阿里山公路開通前,愛玉、杉木造林與竹筍等產業便繞著這種地理特性而起落。公路開通後,樂野村即因路線穿行該村的「位置」優勢帶來的便利交通,更緊密跟進臺灣農業發展的變動,發展出興盛的觀光業,並在2003年取代達邦村,成為阿里山鄉的行政中心。
研究討論方面,本期刊載有淡水文史工作者張建隆〈清代滬尾街的再考證〉,他從清代輿圖、古文書及新出土史料,再解讀、比對,重新釐清滬尾街與車路的相關問題,指出滬尾街名稱的出現不會晚於乾隆30年(1765),並提出滬尾街市是由中正路的「當(東)興街」往西發展而形成的新見解。
相信各篇論文應可吸引不同專業讀者的興趣與討論,閱覽本期文章後,我發覺淡水街研究討論這篇有意思。滬尾街之名在18世紀後半葉已出現,應無問題,但市街型態何時誕生呢?有趣的是,一幅被稱為首次將臺灣畫成一個完整島嶼之地圖,即荷蘭人Jacob Ijsbrantsz. Noordeloos於1625年繪製的〈北港臺灣海圖〉,北部淡水河口滬尾街大約相同位置,標有文字:De houck met de vlecken,直接譯成中文,是:有村莊小鎮的岬角。配合其他文獻,則淡水河口誕生交易的聚落,似乎可更往前推一百年以上,歷史討論無止境的例子在此。
|
 |
 |
會員登入 / 專區 |
 | 系統公告 |
臺灣風物叢書清倉大贈送 《臺灣風物雜誌》除了期刊外,也出版叢書喔!這次將以捐贈的方式,將書本送給惜書的您,希望讓每本充滿研究記憶的刊物,持續散發其能量、充實更多擁有者的心靈與智識。
詳情請上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站(http://www.twcenter.org.tw/)
或電洽:02-2965-8009 廖先生
或e-mail:pen.yuan.lim@gmail.com
本系統採會員點數預付制,您必須先購買TwCenter點數才能使用全文檢索及下載全文影像檔。
|
 |
徵稿啟事 |
《臺灣風物》歡迎有關台灣歷史文化之論著、譯述、史料評介、史蹟民俗介紹、田野紀錄、書評及文化活動報導等之稿件投稿。……….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