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_picl header_pic header_pic02
logo
header_picl
64卷1期 卷頭語
  二次大戰前後,台灣遭逢巨大變動,從日本統治過渡到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人也因此歷盡滄桑,渡過歡欣、痛苦、期待、幻滅的日子。這種追尋理想又帶徬徨苦澀的感覺,是台灣人共同的歷史經驗。   傅玉香的論文,以陳秀竹的作品〈愛的山路〉,探討台灣青年耀南愛戀一位日本女子,但在戰後國族認同的衝突下,不得不分手而各奔前程,留下終生的遺憾。耀南回到台灣後,突然接到美代子母親寄來的信,提到美代子將招贅結婚的消息,耀南才在失落的心情中,勇敢地告白藏在心中已久的愛戀。作者陳秀竹的本名是陳火桐,出生於東京,台中一中畢業後,到日本法政大學就讀。依文章的書寫筆調,耀南應該就是他的化身,他以筆名說出自己的戀情。   我曾經拜訪過陳火桐,他常來往於台灣與日本之間,發表有關台灣經濟現狀的文章,並在日本做專題演講,報導台灣經貿現狀。他是位熟悉經濟專業的人才,同時也是將生命投注於台灣的人士。他曾為了傳遞廖文毅與其嫂嫂廖蔡秀鸞之間的訊息,以及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文宣資料,而被情治單位逮捕入獄,是廖文毅台獨案的政治受難者。他雖然是位台灣獨立建國的堅強信念者,但在其堅毅的外表下,其實有股浪漫情懷。〈愛的山路〉所描述的台灣青年,為了建設台灣,不惜告別美代子,回到台灣。這個故事不就是陳火桐一生的寫照嗎?他為了台灣的獨立自主,毅然投入台獨運動的行列,終生無悔。   陳火桐的文章表達出台灣人自我追尋的痛苦抉擇。其實這問題一直困擾著台灣人。王詩琅〈沙基路上的永別〉,描寫台灣青年在廣東遇到一位廣東小姐而產生戀情,但因兩人處境不同,有不同的國籍,也有不同的立場,最後只得傷心告別。王詩琅的作品其實是寫他自己,他曾經到中國廣州擔任《廣東迅報》編輯,而認識了一位廣東女子,他的經驗說明了台灣人在愛情與國家選擇上所遭遇的問題。另外,亦有一位二二八受難者的故事,陳復志是嘉義人,到中國進入黃埔軍校,畢業後投入軍旅而認識了軍中好友的妹妹,兩情相悅而結婚,但陳復志不敢說出自己是台灣人,而說是福建人。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民眾歡欣鼓舞,陳復志反而不見喜悅只見愁容,在妻子的追問下,才說出自己是台灣人,要回台灣。妻子答應要跟他一起去台灣。二二八爆發後,陳復志因懂得「國語」,被推為代表前往水上機場與中國國民黨軍隊談判,欲以和平方式解決嘉義的對立,卻被捕公開槍決於嘉義火車站前。妻子營救不及而感嘆她的丈夫為中國國民黨在前線與日本打戰,沒被敵人打死,反而回到台灣,死於中國國民黨之手。陳復志回台灣的選擇,是家國的選擇,可是卻在追尋台灣民主的路上死於台灣。   上述的這些例子反映出台灣人感情的複雜性,以及有一股壓抑不住的想為台灣打拼的熱誠,也許在現實政治環境中常遭挫折而無法伸張,但這份夾雜大時代、台灣認同、與內心的焦慮困頓,雖然帶著悲涼的哀戚,卻表現出台灣人的純真與努力。   劉熙明〈二二八事件中凃光明刺殺彭孟緝真實性之平議〉一文,探討凃光明到底有沒有拔槍刺殺彭孟緝的舉動。彭孟緝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就認定反抗民眾是暴民、抗爭行動是叛亂,所以積極備戰,乃利用3月6日高雄市長黃仲圖、市參議會議長彭清靠、凃光明等代表至軍營談判的機會,以凃光明欲拔槍刺殺彭孟緝為藉口,污名化和平談判的本意,使得出師有名,派兵到高雄市政府、高雄中學與高雄火車站一帶,展開屠殺的行動。彭之惡行,被民間稱為「高雄屠夫」,但他反而受到蔣介石父子的重用而節節高昇,成為蔣家手下的紅人。事件之後,彭孟緝在1953年奉蔣介石之令,撰寫〈台灣省二二八事件回憶錄〉,彭之部屬胡新南、陳桐及邱道得等,都認為凃光明夾持黃仲圖、彭清靠前來談判,並拔槍欲刺殺彭孟緝。   2005年,黃彰健與朱浤源共組「二二八研究增補小組」,認為彭孟緝兒子彭蔭剛所提黃仲圖、彭清靠寫給彭孟緝的兩份文件,可洗刷彭孟緝在歷史上的污名。2007年黃彰健更進一步出版《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堅信凃光明拔槍欲射擊彭孟緝是確有其事。   劉熙明論文將各種相關資料整理分析之後,指出黃仲圖、彭清靠、李佛續三位和平代表都沒說凃有拔槍射擊的動作;軍事法庭的判決書與口供也未有拔槍的記載。因此劉熙明認為,凃光明拔槍欲射擊彭孟緝是彭孟緝集團自導自演的串供捏造,可惜黃彰健仍據此欲替彭洗刷惡名。   自1987年二二八平反運動展開之後,二二八的訴求已逐步獲得實現,如史料公開、賠償、國定假日、紀念館、紀念碑等的完成,又有《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1992年)和《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2006年)的出版,已推翻了中國國民黨的制式說法,不認為參與者是暴民、叛亂,而是國民政府違法亂紀,才引發台灣人的抗爭。根據文獻資料,蔣介石需負派兵鎮壓屠殺台灣人民的最大責任;陳儀、柯遠芬、彭孟緝則需負次要責任。證據雖然確鑿,但迄今仍無法追究其應負的法律責任,可知推動轉型正義之困難。   台灣自1990年代實施憲政改革之後,已逐漸成為民主自由的國家,但民主仍然只是形式,尚未落實深入社會基層,成為人民的素養。至今仍然有人想替當權者洗刷罪名,視台灣人的反抗為暴亂,而無視人權與民主的普世價值。據此可知台灣人還要再努力,要達到理想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btn_icon01 會員登入 / 專區
帳號:
密碼:
加入會員忘記密碼
btn_icon01系統公告
  • 臺灣風物叢書清倉大贈送
    《臺灣風物雜誌》除了期刊外,也出版叢書喔!這次將以捐贈的方式,將書本送給惜書的您,希望讓每本充滿研究記憶的刊物,持續散發其能量、充實更多擁有者的心靈與智識。 詳情請上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網站(http://www.twcenter.org.tw/) 或電洽:02-2965-8009 廖先生 或e-mail:pen.yuan.lim@gmail.com

  • 本系統採會員點數預付制,您必須先購買TwCenter點數才能使用全文檢索及下載全文影像檔。

  • btn_icon01 徵稿啟事
    《臺灣風物》歡迎有關台灣歷史文化之論著、譯述、史料評介、史蹟民俗介紹、田野紀錄、書評及文化活動報導等之稿件投稿。……….more

    服務條款使用說明訂購方式扣點原則版權聲明

    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版權所有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10488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5號11樓
    電話:02-27122836 傳真:02-27174593 客服信箱:service@mail.twcenter.org.tw
    spacer
    header_picl